近日被說「你沒有速記能力,也沒做筆記習慣,成不了氣候…」
對此我反省許久,不是反省自己為何沒養成這習慣,而是反思「該不該做筆記」以及「我何時背棄了做筆記」呢?
回想起來,自小(並且持續了很長的時間)我是個高度依賴寫筆記的學生,初期是不加思索的因為師長告訴我上課得寫筆記,所以我就寫了;再者,我沒有個海馬迴很強的腦,把老師講的記下來回去好複習、背誦,會讓我對學習更有安全感。養成這習慣, 對於90年代填鴨式的學習環境十分受用。我也不疑有他,擁抱這個能力十來年,且越做越整潔、詳細,甚至經常給朋友參考,大學時還會被拿去影印(2000年代 3C 還不是課堂備必,學生滿依賴「共筆」)
但年歲漸長(也大致是大學後期、碩班的階段)開始對「做筆記」出現疑惑,尤其到出社會前期,轉變為十分厭惡做筆記,甚至覺得「自己拿著紙、筆去找上司談話」是個很不好的習慣。
而為何有此轉變?想來應是來潛意識對填鴨式學習方式的憤慨,以及發覺「原來我根本不會」!說到這,小感嘆一下自己蛻變得晚,領略得慢。直到大學初期尚認為「很多東西不理解,沒關係, 背下來就好」;但漸漸的發現這樣不行,尤期學習統計、會計、高統、計量…等科目,一個證明、一紙工作底稿可能就超過一兩面試紙(還不是A4大小, 可能是A2 or B2那種),就算課堂上全抄下來,但複習時這一式怎麼導到下一式也不明白,盯著筆記看了幾小時還是茫。更不用說後來開始修心理學系列課程,基本沒東西可抄可背,文字都在課本裡了,老師課堂上的天花亂墜才是重點。
某天驚覺,原來我不是在學習(也不是說知識習得=0,但吸收的成份真不多),只是更想抓東西抄下背下然後預期考試會考,回想兒時的課本跟筆記,最愛記錄: 誰誰誰字XX、誰誰誰是詩仙、詩聖、辭龍,年份朝代、戰爭年代…等,但後來幾乎能背出來的已不多,即便有,正確度也不高。當有了這試知後我逐漸放下手抄的速度、頻率,偶爾甚至索性不寫了,取而代之是單純聽、盡可能專注聽,雖沒法複製每筆細節,但當下更有助理解講者,無法百分百記住是必然的,但事後回想(或筆記)較易掌握其中重點,缺點則是當下有部份自以為不重要的即在腦裡過濾掉了(我不記得,但也許是重點)。有此體悟時十分開心,也懊惱怎這麼晚才發覺。而在這習慣切換過程中,也發現自己很難一心二用,當我抄寫時專注力在手、筆、紙,以致耳朵聽到的無法100%吸收進腦。舉個例子,當我認真筆記上一門課,課後立馬問我剛才上了什麼,我可能會吱吱唔唔,甚至說:等等,我看下筆記;但當我認真聽,也許課後能立即口述出些什麼。另一個近期案例是手機攝影,小時候我很愛拍照,後來手機進化能拍照攝影,即時紀錄十分方便,但有幾次發現自己的眼居然是透過手機螢幕在捕捉那些感動的瞬間,比如小孩第一次游泳成功漂浮、比如看一場life 演唱會,我眼睛盯著螢幕錄製而非第一時間看著那些畫面,即花了千把塊買張票盯著手機看表演…(那為何不回家看youtube,別人還錄得更好更專業)
甫出社會,我仍習慣提著筆記本,記得有次前輩受不了對我說:你給我放下紙筆,帶耳朵跟腦袋過來就好!當然現在大多時候我還是會習慣帶著紙筆去與人談話,但更多是以備不時之需的安全感,動筆不多,反而是事後自己反思時才會寫些筆記。
然回到近日被說「不做筆記」一事,反覆想了想,也許我需要的不在「寫下記錄」,而是如何即時且百分之百的吸收對話,包含那些「自以為不重要而過濾掉的訊息」也得吸收,筆記只是一種方式,錄音或許更好,是該加強一心二用(寫筆記加聽懂)的功力了,期待有天能親眼見證某個瞬間的同時手能錄下完美影像。
姐姐成功雙腿前橋!